北大教授:在半导体上中国至少需5至10年才能赶上美国
9月3日消息,据《南华早报》报道,北京大学传授、半导体业资深人士周治平称,中国起码需求“5到10年时间”才气在半导体平台进步美国、韩国等国度。
半导体代表了消息期间的基石技术。这些微型装备在一系列产品中充任数据处分大脑,从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到汽车和宇宙飞船等等,可谓驱动着环球局限的当代经济开展。
只管多年来中国在半导体行业举行了巨额投资,但在高端集成电路平台,中国仍依附于美国的技术。近年来,中国的芯片年入口量已超过原油,2018年总额到达3120亿美元。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传授周治平上个月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国际智能家当展览会间隙接受了《南华早报》的采访。从1971年到1978年,周治平是中国衡南晶体管厂的首创人和副总裁。从1987年到1989年,他是美国国度规范与技术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当前,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的会员,也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资深会员。
从2005年到2008年,周治平在华中科技大学担任长江特聘传授。他当今是北京大学长江特聘传授,以及重庆半导体公司团结微电子中间的客座首席科学家。他从事半导体行业的学术和家当工作曾经快要50年。
问:中国是甚么时候决意重点开展本人的半导体家当?
答:据我所知,在1970年,有宣传标语鼓励自开展电子工业。摩尔定律方才问世不久时,中国并无掉队西方国度太多。其时,国度还斥资从国际引进了10条集成电路生产线。我首先在一家国营厂家从事微电子方面的工作。
问:中国是怎样开展半导体家当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哪些胜利和失误?
答:从1993年到2005年,我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工作了12年。1996年,我第一次回到中国,其时我观光了中国西部的一家微电子研究所。它的办法并不比我(1970年代)在湖南省建厂时几何少。
我也去了中国中部的一所大学。他们微电子部分的装备比我70年代的厂家还要差。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微电子行业根基上即是如许。我走访的两所高校和西方国度之间存在着庞大的差异。
2000年,中芯国际公司(SMIC)建立。它对激动我国半导体工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很紧张的好处。究竟上,中国的少许人很正视这个行业,但其时它还没有上涨到国度开展层面。
问:少许人觉得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每平方英寸晶体管的数目每两年翻一番——要到达极限了。跟着角逐敌手的开展速率将会放缓,这是否会给中国带来迎头进步的时机呢?
答:当前,(晶圆生产)老本并未降落。所波及的价格正在增长。该行业不再遵照摩尔定律,由于芯片做得越小,老本就越高。务必要降服技术难题(才气生产出更小的芯片)。在半导体例造方面,在中国我们当今可以做14纳米(在硅片上生产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
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公司曾经实现了7纳米乃至5纳米的生产工艺。他们起码当先我们大陆两三代。
问:中国是否有很好的时机在半导体平台进步美国、韩国等国度?
答:中国有才气迎头进步。但它务必要办理的疑问涵盖全部行业的生态体系和提供链。我觉得,我们起码需求5到10年的时间才气进步。晋升全部生态体系需求时间,尤其是在其余国度(在硬件、应用、服无和常识产权方面)实施技术封闭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本人开发出关联的装备、对象和技术。